原标题 打通金融服务实体“任督二脉” 期待“改革牛” 专家热议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一周年改革成效
⊙记者 邵好 ○编辑 祝建华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基本上符合预期,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成效。在中国资本市场成立30周年的关键节点,资本市场新一轮深化改革进程已经展开。”在7月5日下午举行的科创板注册制改革研讨会上,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施东辉分享了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的最新情况。
科创板开市即将迎来一周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究竟成效如何?各界如何看待改革的效果与进展?对后续改革又有哪些期待?这次由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上海国际经济与金融研究院课题组联合主办的研讨会上,施东辉、东北证券(9.880, 0.64, 6.93%)副总裁董晨、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教授张宗新等来自监管、实务、学界的代表齐聚一堂,从多角度对上述市场关切问题进行探讨。
“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实现了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双重突破’,既以硬科技为突破口,打造‘资本形成+科技驱动’对接模式,又为市场基础性改革试出新路。如今,市场系列改革正在铺开,活力不断激发,‘改革牛’值得期待。”张宗新说。
打开制度改革突破口 注册制理念深入人心
“过去一年多时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实现七大效应,分别是改革示范效应、企业包容效应、科创成长效应、融资快速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价格均衡效应及审核威慑效应。”施东辉认为,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改变就是,注册制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施东辉看来,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影响深远。首先,注册制改革的实质是股票发行权利观念的转变。在注册制下,股票发行是企业基本的经济权利,监管机构只是对信息披露进行审核。其次,注册制的发行审核理念是“大浪淘沙”,目的是不错过好的企业,最终筛选出伟大的企业。最后,高度市场化的注册制需要一整套为其保驾护航的制度体系,例如归位尽职的中介机构、规范成熟的机构投资者、畅通便利的退市渠道,以及一纠到底的诉讼机制和行政执法力度,其中有些配套条件还在努力中。
“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功能的再造工程,其基本内涵是重新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册制意味着市场要在发行上市领域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张宗新表示。张宗新及其研究团队发现,放宽涨跌幅限制等交易制度改革并未引起市场过度波动,反而较好地促进了市场充分博弈,提高了定价效率;IPO询价机制改革使得二级市场定价市场化,颠覆A股定价模式,使得IPO定价效率得以提升。
董晨认为,科创板多项制度安排已经与成熟市场接轨,这对未来鼓励海外企业来华上市,加速股票市场的国际化做好了铺垫。“当然,这也对我国证券公司投行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券商必须尽快做大规模提升竞争力。”
助力科技驱动战略 弥补新兴产业结构“短板”
张宗新告诉记者,2019年,科创板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到11.87%,2016年至2019年的平均研发支出复合增长率达31.65%,说明其研发投入具有高增长性。同时,科创板企业的Tobin Q普遍大于1,样本均值达到5.7786,意味着科创板企业总体的市值远高于其账面价值,投资者对科创板企业给予极高的成长性溢价。另外,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科创属性、新经济产业特征明显,信息产业、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占了大部分。
张宗新认为,由科创板引领的金融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正是改革“双重突破”之一。科创板以硬科技为突破口,快速弥补新兴产业结构短板,提升要素生产率,实现资本市场“金融加速器”效应,提升“资本形成+要素资源配置”禀赋,推动要素生产率提高,形成了“资本形成+科技驱动”对接模式。
“注册制的上市要求对新经济企业的包容性更强,将成为培育新经济巨头的摇篮。”董晨认为,新经济获得更多的资本关注,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资源,提高创新创业热情。最终,“伪成长”倒下,“真巨头”成长,真正运用市场化机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